又是新的起点,每一次重新踏上新的起点后总觉得应该写点什么来总结过去的时间,但这篇文章从思考怎么写到真正敲下第一个字符足足过去了半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里反反复复看了很多想了很多,参透了一些之前瞧不起看不上的东西,也悟出了一些这个年龄段才能够理解的东西。

谈谈工作

虽然确实工作上有了一个十足的进步,但我总觉得自己又进入了下一个牢笼,不同的阶段确实是有不同阶段需要去思考的东西。完全的 leader 层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给自己 team 的人找事情做找活干,而不是这个组织这个产品当前需要做什么。但仔细想想好像也是这么回事,如果没有人去拆解目标,那又何谈持续演进、拥抱变化呢。

但我还是比较厌恶的是,好像大家把做一件事是为了这个产品好是为了这个组织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变化这件事本末倒置了,而是变成了如何去划分好自己的盘子,说得再直白一些,就是大家都十分反感的“阿里味”。我对阿里味的理解有几点,首先是“做小放大”,本来就是屁大点事,文档上非得给你雕出花来,本来就是一起做需求的人一眼就看明白的事,非得包装得是另外一件事。

其次是玩“权力的游戏”,我之所以一开始对这家公司非常厌烦纯粹是因为对其不了解,在学校的时候总觉得这是一家“娱乐至死”的工厂,专门拿捏人类欲望而大做文章的地方,后来经过实际工作后通过自己实打实的了解后,发现这家公司果然就是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一颗璀璨的明星,它必然会在人类满满历史长河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魅力太大了,完全就是一个极致的我的“公司”实体表达。

在我转变了自己的对这家公司的理解和看法后,我对身边的一切不管是一起共事的人或做的事情要求都变得非常的高,虽然我依旧还是不太理解商业上的事情,但我对产品本身是否可行是否具备长期价值的理解又持续稳定的成长了,因此,我的眼睛里容不下一颗沙子,包括现在也是。

因此我对阻碍整个产品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不管是赚钱还是改变行业,我都会力争服务好每一个需求,辅助判断每一个改动,反之,与这个队伍有异议的人我是没有好脸也不会有什么好的反馈的。但我目前确实不会如何更好的引导大家或者去用更好的方式沟通这件事,这就导致了我只能选择在绩效评估这种被评估人无法可见的情况下,才能相对自由的说一说我的理解。

但我这样的做法也不好,因为对人本身他可能自己并不清楚自己的这些问题,只是他的 +1 可能知道了,但 +1 如何传达其他人对他的理解呢,这又叠加上了一层不确定的因素,对信息传递的损耗又增加了很多不确定因素,噪点变多了。

但可以非常明显的感觉到,我对人的看法八九不离十,有些人就是遇到事了上来先拒绝,而且是下意识的拒绝,不会站在整个产品整个团队发展的角度去协同思考,拒绝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反而我认为赞同才是最简单的,因为赞同你只需要说 Yes 就好了,但你拒绝了就得说明原因,但实际上每次我听到的原因却永远都不是我想要的那个答案。

但这种氛围是会被传递的,尤其是与这个人最近的那几个人,这样长期以来,会导致整个团队的士气下跌,甚至他可能还会带偏整个 team 的绩效,从而越来越偏移整体方向。只有你越真的把事情做好了,你未来的事情才会更好,如果你干啥都是拒绝,干啥都是不行,那我很难相信到底怎么做才是好的。

还有些人的心胸真的太狭隘了,作为一名 RD 真的只看 RD 那摊子事,这年头会写代码的人一抓一大把,但我并不觉得这家公司需要的人才仅仅只是会写代码而已,我认为作为一名 RD 会写代码能写代码是最基本的要求,研发要的不仅仅是开发,还需要“研究”,研究的意思就是要产出思考,而不是一昧的拒绝或承接。

之前我对这些事情完全不关心,确实一直都只想着做好自己一亩三分地的事情就足够了,后来我发现每一个需求不管多复杂多困难我都能搞定,但我熬了如此多的夜付出了如此多的汗水,掌握了更大权力的人说停掉就停掉说不要就不要,这是我最难以接受的,包括到现在我都没走出来这个阴影,正是因为这个阴影一直在,才塑造了现在的我,我不会放过让自己的汗水曾经流淌过的东西一败涂地,只要我能救就必须拯救,特别是自己真的有能力做好的前提下,更是不允许它在能够发挥价值而且一定会发挥价值的时候扶不上墙。

自己的 scope 变大后,非常明显的感觉到我的共情力上升了,之前我可能会因为一点点小事就会被影响到情绪,但实际上我需要的是更多的耐心和等待的时间,多去理解和分析为什么,而不是只看到结果后断然拍出结果。

说了这么多,本质上我其实就想表达一个观点,我对这家公司慢慢变得有感情了,因为它真的教会了我非常多的东西,让我从一个“青葱少年”到都可以看《邓小平时代》这种七百多页大部头的书了,并且也变得眼睛里完全容不下任何一颗会导致崩坏的沙子,这个可以说是缺点,毕竟可能会判断失误,但我目前却依旧觉得它是个优点,可以在让我喜欢的事情里敏锐的发现到底谁才是混子,谁才是可以共进退的革命友人。

但同时也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到,最近几个月进进出出的人变多了,有些人到了这个年纪后却没有做这个年纪应该做的事情,又或者说实际上并没有发挥出他应有的能力来,我就会变得比较烦躁,因为这跟他的预期不符。我们之所以想要一个人进来做事,正如前面所说,要的不是你进来每天完成写代码这件事就结束了,而是要发挥出你的特点。但经过我的实际观察,好多人都没能发挥出自己的特点,不确定到底是没有合适的土壤还是过于包装了导致判断失误,又或者说是不敢于表现自己而埋没人才。

组织上给了你对应经历和年龄和 scope 你没有发挥好就算了,附带给你做的事情没做好最后还得是责任相关人一起分担后果,实际上我烦躁的点就是如此,大家都太专注手上的事情,没有大局观,没有足够的动力去 push 相关方一起合作,我甚至都开始怀疑他到底有没有对应的经验,理应是他来给我们输出正确的做法是怎么样的,怎么到最后还得是自己东补一墙,西补一瓦呢。

因此我对这个行业看年龄和对应的职级这种做法有了巨大的改观,之前我一直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如此片面的通过当前候选人的年龄和所处的职级来看他是否优秀等指标,而是抛弃年龄这一客观因素而只看产出和经历,但现在经过这波大哥们的行为后我发现,还得是要多学习前人的经验啊!

成长不够快和没有对应能力是两码事,成长不够快可能是用人单位要求过高,但没有对应能力确实才是最致命的。可能你 30 岁了,想要的是偏 leader 层的职级和薪水,真给你后你又达不到这个要求,组织上大可直接说是试用期不过,但一起做的那件事一起共事的人就比较痛苦,事情可能没做好,相关合作方可能非常困惑,到头来组织上付出的成本会成倍的增加。

这里想说明其实就是“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虽然现在非常流行说世界本质上就是草台班子搭建的,但我对这种悲观的看法非常反感,我的心态从来就不是悲观的,我一直都说自己的乐观主义者,那乐观就要有乐观的基本法,到底是什么东西支撑了自己的乐观呢,我给的答案也非常简单,就是我对事情的判断。

回想起最近工作上的几件事,我之所以能够做好也完全是因为自己的判断力在发挥作用,我知道这些事情按照我的想法来这么做一定就是会成功,一定就是可以消除障碍,而且我也非常明确如何看得出对方是否对同一件事感兴趣,他是否想做这件事。我确实不接受计算机这件事上有什么东西大家是理解不了的,但我接受大家的对计算机这件事的兴趣点是不一样的,正是因为这些千奇百怪的兴趣点才造就了我们职业发展道路上的不同。

有些人根本就不适合做业务,根本就无法理解到整个产品应该往哪个方向走会更好,他自己平常就不关心这个大行业下发生的事情,何求他能够赋能业务,协助业务更好的成长呢?但这种职业打工人内心也挺不好受,自己明明只是想要一份工作,为什么还要要求我这么多呢,既要又要的话,工资给够了吗?

这也是一份作为 leader 层需要去思考的事情,等我到了那天才回过头来看这些当年令我十分不解的事情吧。

谈谈生活

生活上的变化也有不少,首先是我开始认真的考虑是否需要在这座城市安家了,虽然确实距离真正让自己安家的钱远远不足,但经过自己过去一年的整理,首付基本上要出来了。虽然我对买哪里的房子本身并不太在意,但是我非常在意有属于自己一个温暖的地方。

这个改变完全是因为我看到了公司二手群里有同事在卖他的一居室婚房,总共 47 平,在北四环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居然仅需 269w 即可拿下,仔细一算如果我真想拿下它并不费劲。但我一旦动了想要某个东西的想法,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会非常的投入其中,并且开始畅想如果真拥有它了我会怎么办。在我的想象里,我的小家并不需要太大,但一定要有一个角落是属于我自己看书学习的,还有一个角落是我骑车运动的,而且我一定要让这个家一切从简,能多简单就多简单,甚至我完全不需要床,只需要在地板铺上一床褥子即可入睡。

最近这应该是我第一次如此正式的考虑这个想法,之前一直没有考虑完全是因为差距太大了,现在开始考虑是因为我真得可以买得起了,但目前依旧还在阻止我对这个想法进一步探索的唯一原因是,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还是赤道附近的人真的要在北京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吗?

这个问题换一个问法的话,答案就非常明确了,我是否愿意回家生活,买一套在小岛上的房子,这个答案更明显了,我宁愿一直在北京租着房子也不愿意回家呆着,那个小岛对于目前的我来说依旧非常讨厌,我讨厌那里的文化,讨厌那里的人和物,讨厌那里的思想和环境,我厌烦了一切让我回忆起自己前 18 年的一切事情,至于买房这件事再想想吧。

其次的变化是状态上的,我又开始慢慢恢复骑车了,我发现自己一旦开始骑车就会明确自己的未来几日最想做的事情,这个状态太好了,目前通过这几个星期的骑车我慢慢摸索出了未来需要去继续投入时间精力的事情,一是继续探索 apple 相关技术栈,虽然吃不到 visionOS 的第一个螃蟹,但对 visionOS 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但我现在回想起来为什么当初自己没有第一时间跟进 visionOS 的学习,没想到还是因为没有实机可以深度体验。二是 android 的学习要进一步加强了,现在重新回到移动端后,而且对自己过去一年多在 PC 上的成果来看,想要进一步拓展自己的 scope,双端的基础知识必然要持续加强,虽然想搞 android 非常久而且之前确实也在做了,但没有一个很好切入口让自己稳定状态,现在是个比较好的机会。

最后是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我非常好奇自己 30 岁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样子,好奇 30 岁的自己会怎么看之前的自己想的这些事情做的这些东西。确实有时候我在刻意的隐藏自己,刻意的让自己不要走太快,刻意的让自己沉默,但我发现人还是要多发挥自己的特点,让自己的特点持续增长,保持好奇心,让自己的特点跟随时间而逐步成长。我一直都在畅想什么时候轮到自己被迫毕业了,骑上我的小车在中国大地上也走上那么一遭。

是啊,全世界的人们都一样,永远执着于自己无法得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