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上一次《论摄影》第一次讨论摄影之于我的意义后,距今已一年半有余。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我对摄影本身的理解自己感受到了上了巨大的一个台阶,并且也通过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影集、传记甚至是课程去认认真真的理解摄影到底是什么,觉得有必要再来讨论一下关于摄影和艺术本身。

前言

这个话题太大了,每每动手大写特写一番时总觉得心里有一块石头压着,总觉得这种话题自己这个理工科背景的人来属实是大言不惭的。但也正是因为自己缺少这方面的修养,也总觉得应该往这方面靠靠,多探讨一些艺术本质之流的了解,顺带更好的理解一番世界的另一面。

从去年在博客中规划好“摄影”这一新板块后,最明显的改变就是自己拥有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去观察这个世界。我没有太多的时间专门去到某一个城市或就某一个主题进行所谓的“项目摄影”,我目前有的只是独立的法定节假日以及上下班时走过的那短短几百米的四道口北街,所拍摄的人和物最多的也都是街头巷尾。

现如今回过头去看,真的非常感谢去年的自己居然就在一念之间把梳理自己的摄影作品这件事给做了起来,虽然确实绝大部分都算不上是“作品”,但不管是当时正在梳理原先照片时的自己抑或后来未正式开始学习摄影史,仅凭一腔热血,仿佛要把周遭的一切都通过按下快门囊括其中的自己,都无法辨别出作品的好坏,只是觉得让当时的自己感到了愉悦。只要这件事是让我感到愉悦的,那么就可以一直坚持做下去。

后来总感觉自己的拍的照片没有韵味,缺少一种“美”的感觉,需要对相机后面的那个头进行进一步的提升,我开始的在 B 站上看了大量的摄影作品分析、摄影课程甚至是扫街记录的 vlog,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开始关注了大量的 up 主,没想到原来一张看上去如此有味道的照片在轻轻按下那一次快门之前,居然脑子里已经做了这么多的判断。后来,我终于找到了我的摄影这件事上的启蒙老师——小师傅。

小师傅

我们暂且称之为“小师傅”吧,当时他只是把疫情在家上网课的在线会议视频同步录制下来发到 B 站上,可谁知无心插柳,居然成就了一大波人对摄影本身,甚至是对摄影艺术领域的知识匮乏的、急不可耐的想要获取输入的敲门砖。确实,小师傅就是敲开了我的摄影艺术的大门,让我开始从更加底层的视角去理解何为摄影,摄影要解决什么问题,以及什么样的照片是好照片,以至于我开始认小师傅为我的摄影启蒙之师。

这是小师傅的 B 站账号链接,头像是他小时候的照片。目前在 B 站上他的《摄影艺术》课程只更新到了第十四讲,按道理应该要继续更新才对,但不知其中是发生了什么停更了。

小师傅的这份课程我分开了两次看完的,因为每一个视频都非常长,就是一次完整的课程,需要消化记录的东西非常多,小师傅不光是在介绍摄影的“术”本身,在“道”上也让我大彻大悟。我原本对所谓影集、画册之流不屑一顾,但没想到今年我居然买了十几本摄影相关的书籍,甚至还收了一套何藩三部曲,开始逐渐理解如何欣赏一张照片,理解一个摄影师,逐渐引导自己带入自己到当时摄影师所处的拍摄环境下,按下快门的那一个瞬间。

整个课程下来我学习到了几个有趣的点,与大家一同分享。

当我们在一件事上从零开始时,因为怎么走都是向前,所以再细微的进步也能让人雀跃;因为一无所有,所以能让人功亏一篑的失败也不足为惧。而当我们在这件事物上耕耘得越久,得到的越多,则越容易对自己有更多的要求和期待,更不能接受失败。

当我听到这段话时,先想到并不是摄影本身,而是我的职业生涯。我在大学里对计算机的热爱甚至是顶峰皆来自于 iOS,我无法接受自己在 iOS 上做不出漂亮的成绩,因为我原先在 iOS 这个方向上就一直是成功的,所以在工作上我屡屡遭受挫折,因为工作并不是在学校里的打打闹闹,更不是你想如何就如何,纵使你有万千技巧和想法也无法跳脱出既定框架,说白了还是接受不了自己的立身之本日渐式微。做到后面我居然萌生出了任它去的危险想法,我不再对这个方向产生新的想法了,幸亏后来自救成功,总算是跳出了这个怪圈,得以苟延残喘。

我怎样才能在周围的平凡事物中寻找到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呢?
是的,在异国他乡拍摄精彩照片比在你自家后院里要容易得多。

一个日本旅游者在参观你的家乡时也会发现成千上万个动人的画面。他之所以能在你的世界里“看到”那么多画面,是因为你的世界对他来说是新奇的——他观察时使用的是完全不同的眼光。所以你也一样,必须用全新的方式重新观察你周围的一切。

这两点说的实在是太棒了!虽然这几年居住在工区附近,但每日上下班短短的这几百米四道口北街之路我居然从未细细观察过,从今年 5 月份开始我决定通过利用每天上下班这短短十几分钟的里拍摄一组作品,记录这条街上发生的变化。就因为自己产生了这个想法,没想到我只坚持了两个星期,就已经开始对这条原本我以为自己再也熟悉不过的街道产生了全新的认识。

楼下马路对面的早餐铺子只营业到早上 10 点半,他们是两伙人包一家店,早上是一伙人开早餐铺,晚上是另外一伙人开串串店。再往前走到巷子口,那里是一家修车铺,大到三轮车小到自行车,就没有大叔修不了的车,在 8 号院门口每天都会有一对夫妻在趴活,中午他们可能就吃一碗面,夏天太热的话,男人会躺在板车上小睡一会。那个拄着拐杖每天在三岔口人行道上晒太阳的奶奶,因为最近这个地方来了一个推车卖烤馕的年轻小伙霸占了,只能转移到对面的人行道上继续晒着冬日的太阳。我每天都在观察着这条街的一切,对着这条街按下了几千次快门,从夏天到冬天,试图在寻找着看似不变的规律中瞬息万变的细节。

小师傅在课上说了非常多遍“早期就要拍一切让自己感动的东西”,可能下楼后发现 6 楼的边牧趴在地上,望着路上一辆接着一辆的车子,蹲下拍一张。发现一个老爷爷正骑着自行车载着自己的孙子去上学,小朋友左手拿着豆浆右手抓着还冒着热气的包子,驻足拍一张。就这样一张一张的拍下来,先拍下来,先多拍一些,拍得更多一些,首先先解决不敢拍不知道拍什么的问题,然后再来解决怎么拍如何拍的问题。

经过三个月的蛰伏训练,我慢慢的居然也收获了不少有趣的照片,边拍边思考,再结合不停购入的一些影集和纪录片,极大的扩展了自己对摄影的理解,比如《火车上的中国人》《中国的颜色》《百工记》《何藩三部曲》等等影集,虽然每一本都很贵,但总觉得隔着电子屏幕来看照片实在是没有端着一张张照片来得过瘾,所以到现在如果有机会有更多闲钱预算的前提下,我还是会尽可能的购入一些经典的影集,收藏也好学习也罢,闲暇时光随意翻翻,把自己再代入摄影师当时所处的拍摄环境下,也未尝不可。

至于纪录片的话,也有相当多的好片子,其中就以乔尔·梅耶罗维兹、寇德卡的《圣地摄影》和萨尔加多的《地球之盐》最为印象深刻。不过我所列的内容基本上也都是小师傅课上提到过的内容,并且他也同步搬运到了十几步优秀的纪录片到 B 站里,我也基本上都看完了,只能说我再次见到了一位热爱自己事业的性情中人。

王德峰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看完了小师傅的课程后,又顺着他的建议看了复旦大学王德峰老师的《艺术哲学》课程,因为时间的关系,也是分为了两段时间进行学习,刚好最近也彻底看完了,记录了三千字左右的学习笔记。“何为美”这个问题从小师傅的课上冒出后,终于能在王德峰老师的课上得到解惑,收获颇丰。

不过王老师的这门课主要是讲“艺术”和“哲学”,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与摄影关系不大,甚至还在其中吐槽了几把摄影不入艺术大门之流,王老师虽然认为摄影术只是对当下时空的捕捉,因为过于精细化和还原现实而无法把此时此刻所感受到的情绪通过照片表达出来。关于摄影是否可入艺术大门,这个问题确实不由我来分辨,我也能理解王老师所说,但好在我是一个局外人,我既不靠摄影吃饭也不靠教书为生,只是觉得一踩一捧,有失偏颇,不做评论。

说实话,我从王老师的第一堂课开始就发现了他是一个十足的老烟民,一堂课下来最起码五六支烟,也都为“中华牌”之流,实属震惊,据说他也是复旦大学第一个允许在课上抽烟的老师,接着我继续去随意搜一下关键词“王德峰 上课抽烟”,好家伙,原来王老师早已名声在外,并且知乎上还有专门的一个问题讨论上课抽烟这件事。我对这件事的看法首先是惊讶,其次才是佩服。惊讶这年头居然还有人可以光明正大的违法,佩服复旦对人才的容忍精神,深深感受到了“大学之大,不在于建筑之大,而在于精神之大”。

王老师的这门艺术哲学的课非常推荐给大家作为每天早上或者晚上自我成长的课程之一,前半部分与我们共同讨论分享了“美”本身,尤其是“美的度量”,“什么是美的”甚至是也一直困惑我比较久的“美是什么”等等,随后中间部分开始进入课程正题,通过对美的讨论引入艺术判断,如何辨别一个作品是艺术作品而不是工艺品,人类为何需要艺术,艺术承载了什么,尤其是说到科学与艺术的这段话时,我再次被王老师的学识所折服: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可以有多种形态的保存,现在最完整的最精确的保存方法是——科学。人类用科学的公式和原理,保存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
那人类用什么来保存自己的生命情感呢?——艺术。人类很早就找到了能够保存新鲜有力的情感的方法——通过艺术。

这段话我个人认为相对准确的阐述了艺术的地位,以及与推动当代社会进步的源泉“科学”进行了对比,一下就把艺术推到了与科学对人类社会具备相同意义的位置上,一扫而光我之前的认知,王老师的课上吐露出的金句还有很多,比如“人通过哲学来自我认识,通过艺术来自我关照”,以及“喜剧的本质,就是人类愉快的自我批评。悲剧的本质,是人在人性的完全孤独中自我肯定”等等,都无不像我们表达了艺术哲学领域范围内所讨论的问题,以至于我都冒出了不如俺也去读个哲学的想法。

当然了,在王老师的整个课程当中出彩的部分除了对艺术哲学本身的研究外,居然对诗词、音乐和绘画也有着极其深刻的研究,尤其是诗词,小时候如此厌烦的古诗词居然在王老师这里被聊得如此朗朗上口,层次分明,甚至对诗词本身也逐渐产生了兴趣。在音乐方面,王老师说他有几百张交响乐唱片,在他的影响下我也尝试过边听交响乐边 coding,没想到交响乐完全就不是被用作陪衬,而是需要细细领会的东西,我多次被乐章或乐段之间的转折惊吓到。

可以说,通过王德峰老师的这门艺术哲学课的引导,我对摄影的认知甚至是艺术本身也得到了一定的成长,看着这三千字的笔记,我很想每一段话都与大家一同分享,但这未免有些太过于繁琐,只希望大家在业余时间也可以一同去听听王老师的课,感受下王老师在课堂上的真知灼见。

再谈摄影

说回摄影,再过一段时间我就要开始设计我的下一步影集了,在这部影集中我主要想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就是一条街的变化,一条街上人和物之间来来去去,也可能会争取打印成册,虽然可能并没有太多的好片子,但还是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把自己过去这大半年来的所思所想所拍展示在大家面前。

再往后就是 2024 年了啊,原本我还对器材有所追求,前两个月居然对徕卡产生了极大的向往,尤其是对徕卡的外观和历史文化本身产生了兴趣,在国庆回家时去免税店摸了摸 M11 真机,原本以为自己会很不喜欢黄斑对焦,没想到上手后通过黄斑对焦拍了几张,居然是如此的丝滑和顺手,但一问价格,机身加镜头居然已经来到了 10w+ 的跨度,这是我就算把牙咬碎了也无法付出的成本,我心爱的自行车运动我也从未没有过一下出手 10w 的地步,这着实是有点走火入魔了。

后来我还退而求其次,开始追求了徕卡 Q3。虽然也得 5w 的价格,但总比 M11 显得亲民一些。但好在我香港一趟回来后,用 A7M4 出了不少令自己十分满意的片子,换机的冲动也就被按下了,开始逐渐觉得再好再贵的机子也没有比用顺手上的这台机子来得快乐。

回忆起在漫步香港的那一天周六,手上的相机就放佛化身为一把机关枪,指哪打哪,最后居然把三块电池的电全部都用光了,我还开心担心起来如果没电了怎么办这种之前从未考虑过的问题,不过也有可能是香港我真的太想去一趟了,导致我真的踏上这片土地后,思绪乱飞,观察一座城市的是叫与以往发生了变化,按下的每一次快门我都觉得是自己的灵魂在舞蹈,最后在 1500 张照片中筛选出了 78 张十分优秀完美的照片。

这种感觉就回应了小师傅在课程中所说,“我们看得太多了,所以就视而不见了”。正是因为我从未来过香港,所以我观察的视角也与他人不同,甚至是与平常的我也有些许不同,可能正在路口处挠头判别方向的老爷爷就很符合当下我对当今香港社会发展方向的困境,就举手这么一拍,一张完美的照片也就这么出来了。

摄影的难在过于太简单。我对摄影的认识从最开始的记录生活,到表达思想,再到创作追求,我仅仅只是坚持了大半年每天尽可能去拍照,去按下快门,去思考当下自己所处的环境,就可以让自己有如此大的改变,我对自己未来如果能够坚持拍三年,拍五年,甚至拍到了十年后,那时的自己又会是什么样子感到了更加的好奇和憧憬,希望那时的自己已经能够找到更好的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与自己交流沟通的渠道。

总结

你相信这件事你就去做,别人不相信是别人的事。我知道很多人都会觉得别人的照片拍得不好,不如自己,甚至是只关注这张照片使用什么器材去拍出来的,而并不去思考这张照片按下快门时正在思考的东西。可能自己只是碰巧按下了一次快门铸就了一张所谓人生照片,但实际上没有事情是一蹴而就的,一定是日积月累的才能厚积薄发。

可能说得有些鸡汤化了,但实际上摄影就是如此一件越拍就越能拍好的事情,这与 coding 本身也是如此,只有写得越多才能越会写,越会拍也就越想拍。但现在逐渐变成了能不能通过一组照片去还原出某一个地方的特点,某一个人物的心理感情,甚至一段时间的变化等等,这件事可能对于当下的我来说还是太难了,但只要往这方面去想,拍照依旧是一个可以让自己感到愉悦的事情。

期待一波我的下一份影集吧!!!